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人大执法检查重在“整改落实”
人大执法检查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正确、有效实施。实践证明,在这一过程中,“整改落实”不仅是执法检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执法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一、明确“整改落实”的重要性
1. 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人大执法检查的目的在于通过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在法律法规实施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然后,提出整改意见并推动落实。只有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确保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 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政府是法律法规的主要执行者。通过人大执法检查,发现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推动政府进行整改,有助于提升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和治理能力。
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通过人大执法检查,发现并纠正在法律法规实施中的违法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
二、找准当前“整改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意见不精准。部分人大执法检查在提出整改意见时,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整改的可行性,导致整改意见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从而,执法检查效果大打折扣。
2.机制不健全。部分人大执法检查在提出整改意见后,未能建立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导致整改意见的执行情况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和评估。
3.责任不明确。部分人大执法检查在提出整改意见时,未能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导致整改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三、探索“整改落实”的有效路径
1. 提高整改意见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人大执法检查应深入了解法律法规实施中的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意见,确保整改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 建立完善的跟踪监督机制。人大执法检查应建立完善的跟踪监督机制,对整改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回头看”,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3. 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责任人。人大执法检查应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加强责任追究,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郝光益)